西寧城隍廟

來源: 青海日報       作者:    發(fā)布時間: 2019-04-12 08:55    編輯: 馬燕燕         

  城隍白榆——黃沛沛

  但凡到古城西寧旅游的人,單知道塔爾寺、煙雨北山、鳳鳴南山、東關清真大寺……卻不知道,西寧還有一座城隍廟。

  西寧城隍廟,位于解放路少年宮院內(nèi),始建于元代,是河湟谷地古老文明的見證之一。且史料多有記載: “城隍廟,城西北隅、洪武十九年(1386年)指揮李實重建”(順治《西寧志》)。“城隍廟在城西隍廟街北,康熙三年(1664年)總鎮(zhèn)柏永馥加菁,六十年(1721年)西寧道副使趙世錫重建,至雍正元年(1723年)工竣。”(乾隆《西寧府新志》)……

  在古代,城隍廟就是一座城池的標志。城隍,始于周秦,盛于唐宋,沿襲至今。“城”指城墻,“隍”指城河。城隍二字連用始于《易經(jīng)》“城復于隍”。城隍是守護城池的神。時過境遷,逐漸演變成護國安邦、扶正袪邪、調(diào)風和雨、管領亡魂諸事之神。

  在無城隍廟之前,西寧還不算是“城”,它只是一座“亭”。在那遙遠的上古時期,西寧還沒有名字,只是把湟水流域的一大片地方統(tǒng)統(tǒng)稱之為“湟中”。至漢武帝時代(公元前221年),霍去病將軍與北方匈奴打仗的同時,捎帶著把西邊遼闊的土地劃歸到大漢的版圖上,在湟水流域設置了許多亭。于是,西寧,才有了正式的名字——西平亭。

  公元前111年,朝廷開始正式管轄湟中地區(qū)。管轄的方式就是派一名官員(護羌校尉)來到湟中管理羌人事務。

  章和元年(公元87年),由于護羌校尉張紆于在臨羌(今湟中多巴鎮(zhèn))設計毒殺迷吾部眾,引起“眾羌大動,謀欲報怨”之騷亂。鄧訓臨危受命前來西寧西川擔任護羌校尉,部署防御。

  期間,鄧訓真心保護湟中月氏胡而贏得民心,且對羌胡部落加以勸慰,使得羌族燒當部首率領八百余戶部眾歸順漢王朝中央政府,恢復了河湟地區(qū)的安定。他雖然沒有出眾的才華,卻把一個民族從茹毛飲血的時代帶進了耕種稼穡的時代。永元四年(公元92年),病逝于任上。

  為了紀念鄧訓,河湟民眾家家供奉他的神龕。至元興元年(公元105年),漢和帝追封其“平壽敬侯”。而且被請進城隍廟,成為護佑一方百姓的“隍老爺”……

  在神清氣定的城隍爺塑像兩旁,是一副灑金的對聯(lián)“沐風櫛雨洞察民情,廢寢忘食縱理曲直”。后來,城隍廟中不止供奉鄧訓一人,但凡在西寧歷史上有貢獻的名人賢士,如詩人張思憲、李煥章、教育家邵鴻恩、基生蘭等,也被請進廟里供奉起來。

  ……西寧城隍廟,歷盡歲月的洗禮,雖多次遭破壞,所幸的是,它的整體建筑基本保持了完整。

  西寧城隍廟之所以出名,還源自一則民間傳聞。話說抗戰(zhàn)時期,曾有日寇戰(zhàn)機飛臨西寧上空襲擊城池,城隍爺大顯神通,只見他用力一跺地面,用衣襟遮住天空,使日本鬼子看不清西寧城,倉皇間投下幾枚炸彈,旋即離去。由于城隍用力過猛,居然將黃袍撕裂一道口子。事后,廟祝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細節(jié),一時間傳遍古城,成為西寧新的美談……

  在舊社會,古城西寧最熱鬧的地方要數(shù)城隍廟一帶了。昔時的城隍廟殿宇建筑壯麗,雕梁畫棟,幾百年來香火旺盛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四月初八、六月十八,尤其是農(nóng)歷八月十八,舉行城隍會,載神像出巡,意為懲惡勸善的民俗,在西北頗有名氣。

  更值得一提的是,每當天高云淡、艷陽高照之時,城隍廟的風景竟是那么的清新。在飛檐斗拱、雕花木門、綠樹繁花中,最富有情趣的要數(shù)那植于明清時期的11棵白榆了,只見它或虬枝奓起,或旁逸斜出,干枯中透出滄桑,虬奓間賦予詩意,與周圍的伴侶組成一幅詩情飄逸的道教圣地畫面,凝結成一個巨大的符號——西寧,長久而固執(zhí)地守護著城隍廟,守護著它的繁華、莊嚴、平實及世俗……(王祥奎)